扶贫手记

胡燕祥

也许是因为贫穷,这里有太多双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睛;也许是因为扶贫,我的内心充满热爱与激情。2009年7月,我第一次敲开贫困户的家门,第一次与农民拉家常,第一次坐在土炕头吃饭,第一次与他们劳作……在一个个难忘的第一次里,我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这片热土上收获真情和感动。

图为作者(左一)走访农户,调研相关工作。

羊群沟乡是和林格尔最偏僻的贫困乡。大山深处的农民住的是昏暗土窑洞,吃的是玉米糊糊,喝的是从几里外驮来的浑浊水,所谓耕地就是石头缝里一小块土地累积而成,种点玉米、山药,仅够维持温饱。进村的路许多都不能称之为路,大小车辆无法通行,人走在上面需要手脚并用。

走进一家农户,破落的院子里别上几棵树枝就算是围墙。土窑里摆着一个破方桌,连把凳子也没有。五年前,女主人贺桂枝患病去世,丈夫为还欠债出远门打工,家中两个未成年的女儿相依为命。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和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我的眼睛湿润了,把现金塞到上初中的大女儿王艳手里说,“孩子,有共产党,有中化,保证让你上得起学,还要过上好日子”。

云二利重度残疾,常年卧床。他八十岁的老父亲、老游击队员云大爷还得下田劳作。当我将面、油等食品交到他手中时,老汉流着泪不住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战争年代,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里的父老乡亲们为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如今还有很多乡亲依然在贫困中挣扎,我的心情很沉重。

近年来,和林县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145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干旱山丘区。帮扶工作就是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摒弃传统的给钱、送物等就地扶贫办法,开辟收缩转移、异地搬迁的新途径。

图为作者(右四)与当地干部群众在一起。

2010年至2012年,在集团帮扶27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县内整合资金建成了羊群沟乡移民新村。新村有100套新房,配有卫生站、文化室、沼气站、养老院等服务设施,在村外还平整出800亩水浇地,保证移民的基本生活。新村建设使贫困农民实现了交通便利、水电通讯便利、上学求医便利、文体活动便利,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大变样。

今年3月11日,老虎沟等8个偏远自然村里的60户300多名贫困农民告别了世代穷居的小山村,第一批入住移民新村。贫困农民刘五小对我说:“母亲今年79岁了,从来没见过电灯,过去几十年一直用油灯。”入住新村后,老人看到一栋栋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标准化的羊圈、洁净的厕所、平坦的道路,激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感谢政府和中化的帮扶。” 刘五小说。

面对此景,我浮想联翩,毛泽东曾说过,“中国还十分贫穷,韩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穷文》,我们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将穷鬼送走”。十年来,中化集团在和林格尔县的帮扶,书写了更多比韩愈《送穷文》精彩千百倍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