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铸辉煌—记集团先进集体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时间:2011-04-02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长江辟开一条黄金水道,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河床奔流而去,在不远处与乌江汇合后直奔大海;南北两侧,渝怀铁路和渝涪高速公路犹如蛟龙盘踞,通往四面八方。这里一年四季的“高温”堪比重庆“火炉”,车间里、装置旁、码头上,终日热火朝天却又秩序井然。这里就是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中化涪陵)。

  作为中化系统内产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中化涪陵自加入中化后,便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公司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2008年又双双突破30亿元;2010年产能创新高,达151万吨;从2006年起,公司探索产业转型,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至2010年底,所申请专利总数已达20项。

  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关键在人。”中化化肥副总经理王川用四个字概括,“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了一支务实拼搏的团队,在中化这个大家庭里快速成长。”

                        产能突破的奇迹

  总产量从不足100万吨跃升至150万吨,期间只新建了一套年产30万吨的磷酸一铵装置,这在业内可谓是产能突破的一大奇迹,而制度与技术则是启动这一奇迹的强力两驱。

  作为化肥生产企业,企业运转的基础莫过于“生产”二字,“拿不出产量,企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我们公司一贯坚持的原则。”中化涪陵总经理叶少华介绍说。

  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度是保障。在中化涪陵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那就是“吨产品工资含量包干,以成本、质量、安全、设备、现场管理和劳动纪律五否决”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年初,公司职工代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将写进经济责任制,据此考核。各生产厂和二级核算单位将经济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生产任务目标落实到每个工段、每个班组、每个人身上。

  经济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干劲和积极性,公司上下形成了“天天追产量,班班追产量”的竞争态势,推动产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各装置的产能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2010年上半年,国内化肥市场出现旺季不旺的严峻形势,中化涪陵领导班子冷静分析市场形势,作出了满负荷生产的决定,公司生产没有受到市场的影响。下半年,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中化涪陵抓住机遇,两次作出增加生产任务的决定,确定了“奋战4个月,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目标。一点一滴地抓,一吨一吨去争取,“全公司一盘棋,不遗余力抓生产,千方百计争产量”——这是向产量高点发起进攻的号角!

  同时,中化涪陵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提高装置的产能。在中化涪陵,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精于工程技术的占绝大多数,而下至各生产厂、各班组,技术能手更是层出不穷。“哪怕是一个萃取槽、一个管道的改动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益。在八十年代末建成投产的年产3万吨的磷酸一铵装置,就是通过不断的‘小改小革’,产能提升了十倍,达到了年产30万吨。”王川说。

  2010年10月,硫磺制酸装置一号系统例行大修,项目多、任务重、难度大,公司调动了各路工程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中的精兵强将,实行分片包干、分工合作,每个分厂都承担了一块检修任务,歇人不歇场地。最终,大家比预期至少提前15天圆满完成任务,恢复了生产。

  在制度和技术齐头并进的驱动下,公司各产品线的产能均创出历史新高;年产30万吨的复合肥装置达到了年产45万吨;年产24万吨的磷酸二铵装置达到了年产32万吨,2010年8月当月,更是取得突破3万吨的特别高产,集团公司总裁刘德树为此特向公司表示了祝贺。2010年,中化涪陵实现磷铵、复合肥、磷酸一铵均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循环出一个新天地

  生产硫酸的废热蒸汽变成了电;生产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废渣变成了水泥缓凝剂和石膏粉……这些是中化涪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缩影。

  这不仅对当地的环境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更使中化涪陵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向成熟。中化涪陵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热能为例,在工业硫酸的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废热。中化涪陵引进低位热回收系统(HRS系统),对高低位热能采取了分段回收,并将产生的蒸汽进行分级利用,在满足磷复肥生产装置的供热后,还用于发电。目前中化涪陵下属分厂生产装置的供热全部由煤改为废热替代,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磺制酸热回收率从70%提高到了93%,每年产生蒸汽约50万吨、节约标煤4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万吨(当量)。同时2010年发电9299万度,创造利润2800万元。  

  再如磷石膏,公司的“磷石膏综合利用Ⅰ期工程”每年可综合利用磷石膏40万吨,使磷石膏废渣变成了有用的水泥缓凝剂和石膏粉,变废为宝。

  中化涪陵开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受到各方关注,2008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推出专题报道,推广公司的节能减排经验。

                        自主创新 提升价值

  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中化涪陵人苦苦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最终公司在湿法磷酸净化和精细磷酸盐中取得突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2006年,中化涪陵与四川大学联合研发了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溶剂法精制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均处于先进水平,获得了业内广泛肯定,很多寻求技术转让的知名化工企业慕名而来。

  自主创新的路上,中化涪陵的技术精英团结协作、彼此扶持。在中化涪陵领导班子的推动下,公司将“培养人、锻炼人、带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打造了一支团结高效而又朝气蓬勃的管理团队,以及奋发勤勉的业务一线队伍。在生产和营销一线,老师傅向班组新组员悉心传授经验,新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工艺。梯队式的人才储备,为中化涪陵未来的发展蓄积了力量。

  “努力成为集团化肥生产板块的王牌军、主力军,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目标。”叶少华说,对于未来三年的发展,公司已就做强主业提出了六大战略,包括资源获取、节能减排、科研开发投入等方面。

  春潮涌动谱华章,千帆竞发铸辉煌。矗立于长江之畔的中化涪陵正张开风帆,信心满怀地驶向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