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提振发展信心

时间:2012-12-17     来源:农民日报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现代种业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我国民族种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一些有作为的种子企业千帆竞渡,已经开始了向育繁推一体化大步迈进的全面升级之路。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北京、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的多家种子企业,深刻感受到了种业变革和企业发展的脉动,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民族种业看新变”系列报道,总结和梳理一年多来种业的发展轨迹。

2012年,注定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种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发展势头之猛、投资积极性之高、兼并重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一年,种子企业开始了全面升级之路,持证种企数量从8700家降到了6900家,有32家企业获首批育繁推一体化资质证书,入选“国家队”;这一年,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投50亿巨资计划在武汉光谷建起了生命科学中心;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1亿构筑起自己的科学研究院;北京奥瑞金斥资3亿元在新疆建起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北京联创斥300万年薪聘请一位海外科研人才;四川仲衍种业兼并重组了14家种子企业……

接项目、揽人才、投重金——种子企业的意识在变、思路在变、行动也在变。一股信心足、想做事、求发展、不甘人后的迫切愿望,正在一些有作为的种子企业中持续酝酿发酵,并形成一种强大动力,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中逐步体现。正如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保所言:我们敢投敢做,说明对发展有决心,对种业有信心。那么,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到底从何而来呢?

主体地位明确,底气足了

对于已经执着了大半生的事业,闫永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干劲十足。作为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从今年开始,国家“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集成”项目以他们公司为主开展实施。他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参与这样的项目很难,即使参与了,也是科研单位为主,企业为辅,现在企业成了项目主导,科研部门辅助项目实施,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种子产业的市场化之路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

和众多经受着入世后国际市场考验的产业一样,中国种业也面临着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市场开拓之路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育种技术这一产业核心竞争力太弱。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在一个方向上达成了共识:即让公益性科研单位承担种质扩增、改良、创新的前育种研究,把商业化育种推向企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种业的生产力才会得到真正释放。基于此,《国务院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8号文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的理念,这切中了当前中国种业改革所面对的主要限制因素。

在种业新政的激励下,以中种集团、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一批有资金实力和科研基础的种子企业开始跃跃欲试,并在一年多的发展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向育繁推一体化迈进的崭新之路。

“国务院8号文件出台之前,我们还是有顾虑的,现在文件明确了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我们有了方向,有了底气,可以放心大胆地搞科研投入了。”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说。

准入门槛提高,压力大了

去年9月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注册资金由原来的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企业固定资产要求不少于5000万元,另外,对科研设施、加工设备、仓储检测等硬件设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无疑提高了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企业界人士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湖南省种子局局长周志魁告诉记者。

今年9月按照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部首批许可了3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这些种子企业在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研发能力等方面大幅提高,突出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增多三个方面。

“这些硬指标,让没入围的企业感到压力巨大。”闫永生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正在积极努力补足“短板”,争取下批能入围。

没入围的企业积极争取,入围的企业也如履薄冰。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先超深有感触地说,作为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就要发挥标杆的作用,很多企业都在看着你,你只能做得比以前更好,不进则退。

政策扶持有力,实惠多了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行业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尚泓泉说出了自己的感触。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获得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秋乐种业不仅得到国家发改委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的支持,去年还被减免了700万的企业所得税,今年估计还能享受1000万元的退税。

“退税的资金,我们将全部投到企业的研发领域,这相当于给我们省去了一笔不菲的科研经费,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压力。”尚泓泉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各种种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全国初步形成了扶持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

财政支持力度加大: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今年投资3.4亿元提升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正在筹建,投资15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税收金融支持逐步加强: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政策得到落实;金融机构面向种子企业开办贷款业务,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种子收购贷款给予基准利率优惠,加大了信贷支持。

品种管理逐步规范:今年3月颁布的《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坚持品种名称“唯一性”原则,建立公示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品种名称不规范、一品多名等问题。

值得期待的是,《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已编制完成,有望于近期发布,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更加完善和细化。

一揽子高含金量和切中实际的种业扶持政策,无疑给种业的发展注入了充沛的活力,让更多种子企业在全面升级中大有作为,更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政策的利好效应,已经在各个方面初步显现,在今后的几年会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玉米首席育种专家张世煌说,对种业而言,现在正是发展机遇难得的黄金期。留给我国企业的转型期并不长,成功便罢,不成功便没了机会。我国的种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只有把握当前的利好政策,扎扎实实做实业,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记者:宋修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