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封面
  • 杂志目录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浏览情况
  • 往日期刊
  • 主办
    中化集团办公厅
    总编辑
    张宝红
    副总编辑
    郭凤琳
    编辑
    胡启林 苏 静
    刘 昕 李嘉碧
    设计统筹
    王向东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中座1116室
    电话
    010-59568098
    010-59569053
    传真
    010-59568890
    邮箱
    发送对象
    公司员工
    印刷单位
    京平诚乾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日期
    2019年12月20日
    印数
    10300册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请与《新中化》编辑部联系

塑造文化软实力

文/

张宝红

张宝红

集团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主任

传承“为国分忧、矢志不渝的红色基因”,发扬“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规模、产品、盈利能力是它的“硬实力”,是支撑它站起来的骨骼,那企业文化就是它的“软实力”,是让它能活下去的血液。

对于中化这样有着近70年历史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中化文化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得以积累和沉淀,它被时代的力量赋予价值,也在危机和挑战中不断淬炼成熟。

我是一个有着30年司龄的“老中化”,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中化的发展与成长,也是中化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这里,也跟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中化文化。

过去时•紧贴时代脉搏,百炼成钢

作为伴随共和国诞生的企业,中化集团始终与党和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红色基因的传承、国家使命的承担,早已让中化打上了红色烙印。

中化在1950年成立的时候叫做中国进口公司,公司首任经理卢绪章,被称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红色资本家”,长期从事地下经济活动为我党提供资金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中国进口公司肩负进口战略物资的重任。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前辈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不辱使命。

1952年,中国与斯里兰卡政府签订第一个《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俗称《米胶协议》),即我国每年以27万吨大米换取锡兰5万吨橡胶。这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第一笔重大易货贸易协定。其中,橡胶的进口就是由中国进口公司负责。这个贸易协定不仅为我国换得急需的橡胶,支援了抗美援朝,同时也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发挥积极作用。

60年代到70年代,公司不断积极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发展为专营石油化工商品贸易的进出口企业,进口了大量国家急需的物资,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之一,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物资匮乏仍然长期困扰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因为缺乏烧碱,工厂无法制作足够的酒瓶,老百姓想出去买点酒,都要抱着自己的保温壶。1978年9月,中化接到国家任务,进口30万吨烧碱、60万吨纯碱,双碱合计90万吨,远大于往年平均20万吨的进口量。单独询价、化整为零、委婉增量、多品种拼盘……中化人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克服困难,完成国家任务,解决国计民生基本困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变。

可以说,救亡图存、忠于使命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顾全大局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是当时中化企业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化血液中一直流淌着的红色基因。完成国家任务、听党指挥、打出胜仗,中化顽强地做到了,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定位的,也给中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89年,中化公司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是中国最早进入榜单的两家企业之一。

如果说,1950-1980的底色是“爱国红”,那80年代后期的中化迎来了“改革蓝”。对那个时期的外贸企业,社会上存在一种调侃的说法,叫“国营企业,海关的收费站”。当时中化没有当“收费站”,而是积极进行变革。1980年履新的中化前掌门人孙锁昌,一上任就设立了驻日代表处,这是中化第一个驻外机构,也是公司改革开放第一步。随后的几年间,中化大刀阔斧搞改革,驻海外机构网络基本建成。孙锁昌老领导在几个月前以92岁高龄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中化留下了一种敢闯敢拼、敢作敢为的大气度,他的文化遗产对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7年中化经历了“三转三化”战略转型,核心是承包放权,目标是实现国际化、实业化、多元化,由进出口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由商品经营向多功能经营转变,由中国的对外贸易公司向跨国公司转变。

同年,国家正式批准中化公司在全国率先进行国际化经营承包试点。中化还将目光瞄准了当时“亚洲四小龙”中的日本、韩国,积极向它们对标、学习,提出了综合商社试点的设想。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中化开超市、开汽车旅馆、在香港炒楼、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伐木、在威海开展览馆……中化有了大发展,却也出现了大问题,过快的扩张和粗放的经营带来庞杂的业务,也带来大量不良资产,并酿成了支付危机。

1998年左右,中化迎来一场巨大的挑战,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使公司失去了石油、化肥等商品的独家进口经营权,业务资源锐减,同时一场支付危机席卷而来,公司风雨飘摇、濒临倒闭。计划经济时代彻底过去了,国家经济转型的分水岭扑面而来。这也是中化生死存亡的分水岭。这场危机成为一股强大的外在推动力,唤醒中化人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变革意识,同时也给中化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服输、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气质。

为了应对挑战,中化痛定思痛,重新思考公司的价值,在国家的感召下勇敢地打破了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等“三铁”,树立“创造价值、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念,打造一支忠于中化事业、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业创新的队伍。中化不仅度过难关,更实现业绩突破性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油价由最高的147美元在半年内一路下跌至45美元,众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举步维艰。相较于1998年金融危机时的如履薄冰,中化在这轮挑战中可以说是逆势而起。

2000年至2014年,中化总资产从389亿元增加到3602亿元、净资产从97亿元增长到1289亿元,利润从11亿元增长到112亿元。

几番经历风雨,几番突破难关。建司60周年时,时任董事长刘德树提出中化人的创业精神。这是一种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至此,创业文化已成为一代代中化人传递着的火炬,而创新精神也开始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现在时•对标国际巨擘,科学至上

为国分忧、矢志不渝的红色基因;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这些精神气质都从中化的历史中走来,塑造和发展出现如今的中化企业文化。当前,国有企业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化在新时代站在了更高的格局继续承担国家使命,有理想、有信仰,具有服务社会、股东、客户、员工的高度责任感。

2016年1月,宁高宁出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同年5月的战略研讨会开了三天三夜,当时就决定把中化建设成一家创新型石油化工企业、涵盖农业、地产、金融的投资控股公司。自此,“创新”这个词不仅走入公司的战略,也走入企业文化的视野。

没有对手不可超越,只有创新不可超越。2017年5月,宁高宁董事长在中化集团经理人年会上正式提出“创新三角”概念,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和创新文化。此后,中化人致力于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即一种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有利于创新实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文化。

中化人在创新上敢于进行创造式的重塑。2016年底启动的管理创新工程推动了公司机构改革落地,管控模式重塑,管理体系再造,打造精简高效的集团总部和拥有经营活力的五大事业部。这是中化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型的企业的过程,它依赖于企业内部对于创新的认同和坚持,所以创新文化必将更深刻地影响中化人。

随着集团上下对创新的认识愈深,对改革的呼唤也就愈炽热。2018年4月,宁高宁董事长万字长文吹响集团“科学至上”的号角,中化再次走向了改革发展新征程,这也是中化企业文化变革的又一个里程碑。

同年7月,注入了“科学至上”新理念的《中化企业文化系统》出台,这套企业文化系统遵从“传承历史 超越创新”的原则,继承和弘扬了集团多年形成的以“创造价值 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优良文化传统,满足了新的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要求。

新的企业文化系统以凝聚正能量、增强软实力为导向,由核心理念、行为规范和传播推广三大系统构成,涵盖企业文化的内涵、外延、载体等多个层次。

理念层的核心是“科学至上”。“科学至上”理念的提出,符合中化内部文化和外部发展的双重要求。求真、求是、求变、求进,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

求真,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同信念,以科学真理指导实践;求是,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科学精神探索未来;求变,是要突破传统、拥抱变革,通过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以科学理念指引发展;求进,是要与时俱进、创造价值,用创新成果造福社会,以科学技术改变世界。

过去10年间,全球市值前五的公司,已经从能源、金融等较为传统行业大佬的群雄争霸,转变为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刷屏。亚马逊、苹果、谷歌、脸书,四大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有2.9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一个国家的GDP。美国在信息高速路上开了快车,奠定了互联网霸主的地位,故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独领风骚。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更要抓住机遇,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战斗力,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说,50年前的中化,在物资匮乏时期用进口舶来品改变老百姓的生活;那在今天富强的中国,中化更加致力于用科学技术和自主研发来造福百姓,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最大价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科学至上”已经融入到中化所有板块之中,并在一定范围内转化为产品落地,实现了效益。能源互联网、化工新材料、智慧农业、智慧地产、金融科技等,为客户奉献一流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孕育出研发型、创新型企业文化。

把人拿掉,“企”字就成了“止”,人的发展也是中化文化的重中之重。宁高宁董事长指出,“中化作为企业组织,更要能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文化,中化的文化要能催生优秀的企业,造就优秀的团队,同时也产生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在行为层面,中化员工的行为准则是诚信、专业、创新、合作,对领导层则要求“知行合一”。这些准则和要求已经很好地融入到了具体工作中,也有了科学、系统的培养和评价体系。

未来时•塑造全球地位,包容并蓄

文化理念的明确为企业带来了方向感和安全感,正如宁高宁董事长所说,“中化要成为一家有信仰,有理想,有使命感的公司。我们相信只有建立在崇高的精神基础上的团队才能持续地去创造,去创新,去在竞争中获胜。”

从另一个角度说,企业文化的不断变革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暗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化的企业文化需要有前瞻性。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企业文化管理课题有些已经初见端倪。两化合作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富有成效,更需要强化积极探索、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

当前,包容性的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前沿课题。如何适应全球化?如何在更广阔的世界跨国联盟中进行文化交流和重组?如何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这些问题将会给国有企业带来严峻的文化方面的挑战。

“走出去”的国有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由于国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显著企业文化差异,由于没能做好跨文化管理而遭遇滑铁卢的案例时有发生。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时,上汽派出的管理人员中没有一个会讲韩语。再加上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中国截然不同的工会制度,导致并购之后问题多多,最终以上汽放弃双龙告终。

据统计,当前只有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与之相对,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此外,不仅对于中化,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来说,资产回报率改善不大、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有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从骨子里适应时代发展,加速企业文化变革,并以此推动企业更快向前,将是中化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攻坚的课题。

中化在文化上必将有成为世界一流公司的使命感和国际化道路带来的包容性。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将创新引领中化看向更远的视野,站在更高的格局。

传承“为国分忧、矢志不渝的红色基因”,发扬“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推进“积极探索、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中化文化始终在时代进步中发展,始终在公司变革中弥新,始终在代代传承中光大,引领着公司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浏览: 468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