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中化

农药:尽洗污言见真容

时间:2016-07-18     来源:农资导报
视力保护色:

http://www.nzdb.com.cn/bencandy.php?fid=26&id=207395

编者按

前不久,农药除草剂业内的两件大事吸引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第一,因对人毒性极大,且无特效解药,从7月1日起,百草枯水剂在中国全面停止销售和使用,各地农业执法大队将加大执法力度,一旦发现企业违规销售,将依法严肃处理;第二,欧盟健康委员Vytenis Andriukaitis表示,由于欧盟各国未能就除草剂草甘膦在欧盟的使用期限达成共识,欧盟委员会最终决定,原本于6月30日到期的草甘膦使用许可再延长18个月,在此期间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来论证其是否具有致癌作用。

农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但由于人们的片面认识和不合理使用,加之个别地方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事件,消费者经常“谈药色变”。从方便面中检测出多菌灵、草甘膦的环保核查,到如今的百草枯水剂禁用,农药的毒性及致癌性等一直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农药与食品安全”几个字,“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通过 剧毒农药禁用于果蔬”、“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第一威胁”等“抢眼”报道便映入眼帘。手机微信公众号上关于农药的各种“传闻”“内幕”更是五花八门。

山东农业大学一位教授曾经感慨地说:“百草枯在一些国家是被允许用在某些领域的,而中国禁用百草枯水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用药随意。真不敢想继百草枯水剂后又将有哪一款产品被送上‘断头台’。”

谣言、恶搞引发恐慌,折射的正是公众科学常识的缺失和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感不强。使用农药离不开科学指导,评价农药不仅需要研究者、生产者、使用者多一分严谨的精神,还需要农产品消费者多一分理性的思考。尽洗污言,才能见到农药真容。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物灾害频发的国家,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平均每年可以挽回粮食5000万吨、棉花150万吨、蔬菜1500万吨、水果600万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但是,农药的毒性、环境残留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始终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不断质疑。目前,中国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状况到底如何?不用杀虫剂,“靠天敌就能防治所有的害虫”的说法是否可靠?在防治病虫草害方面,农药究竟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就上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长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顾宝根以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三位权威专家,对一些流传广泛的伪命题进行了解读。

我们用的农药数不清?真相——当前合法使用农药有效成分660多个,常用品种400多个,全年农药用量30多万吨,进入环境中的农药少则数小时多则数天、最长一年之内分解。

刘长令:中国常用农药品种大约400种,制剂上千种,而危害严重的害虫不止20种。比如10%的悬浮剂中原药仅含10%,还有助剂等,其余大部分是水。

李钟华:据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统计,中国每年使用农药30多万吨(折纯,下同),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农药产品3.4315万个,涉及2232家企业(其中境外企业105家),有效成分共661个。目前,中国90%的农药用于农业生产,非农业用途农药约占10%。

顾宝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15年农药产量达337万吨,但中国实际用量只有30多万吨。由于施药方式和器械的原因,目前农药实际利用率只有25%~30%,相当部分残留在植物上或进入环境中。进入环境中的农药,在水、阳光和微生物等作用下会慢慢分解。现在常用农药的半衰期(分解一半的时间)大部分在几天之内,最短的只有几个小时,特殊的药剂最长的半衰期也不超过半年,现在国家不会批准半衰期长的药剂登记使用。因此,尽管农药使用后70%左右进入环境,环境中存在农药残留,但不会出现蓄积问题。

仅靠天敌就能防治害虫?真相——天敌只能解决部分害虫,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离不开化学农药。

刘长令:“靠天敌就能完全防治害虫”的说法绝对不现实。天敌可以解决一部分害虫但不能解决所有的害虫,作物不仅受害虫、害螨的侵扰,而且一旦害虫大爆发时,靠天敌无济于事。

李钟华:就目前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水平,化学防治仍然是最方便、最稳定、最迅速、最有效、最可靠、最廉价的防治手段,尤其是当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时,尚无哪种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

顾宝根:为了减少农药用量,国家在大力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利用生物、物理、栽培管理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除了局部有机农业生产和少数森林病虫害外,只依靠天敌防治病虫害是不现实的,国内外都是这样。

放弃农药行吗?真相——没有化学农药的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保。

刘长令:除了虫害,作物还常常受到病害的侵染,例如1846年前后爱尔兰出现大饥荒,就是因为马铃薯晚疫病大爆发所致,还有因稻瘟病等防治不力导致颗粒无收的惨痛事实。有文献研究称,如果不使用农药,某些作物自身产生的抵御外来病虫侵染的毒素相对而言就会增多,这些毒素如赤霉毒素、黄曲霉素等是公知致癌的。比如,小麦赤霉病如果不用农药或者防治不力,不仅产量低,吃了发霉的小麦及其食品还会中毒。农药是作物保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离不开的一部分,就像医药对于人类一样,农业生产不能完全不用农药。

李钟华: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曾经对水稻病虫害危害损失做过评估,在西南、江南、华南、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等五大稻区进行了完全不防治、农民习惯性防治、科学综合防治、防虫不防病、防病不防虫、不防稻飞虱、不防稻瘟病等7种情况的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在完全不防治、病虫害重发的年份,华南和江南试验点的损失分别高达77.94%和59.63%,西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稻区三年平均损失分别为26.47%、28.36%和19.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没有化学农药提供的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谷物自给根本达不到,更不可能实现粮食“十二连增”。

农药越用越毒?真相——目前低毒、微毒农药比例大于75%,高毒农药不足3%;农药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才允许上市;除非误服,否则发生中毒、生病的可能性非常小。

刘长令:在中国,大多数人心中的农药实际是指杀虫剂,尤其是高毒有机磷等农药产品。公众还应知道,农药还包括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其他产品。现在很多农药产品的毒性比食盐低,而健康人每天最少要吃5克食盐。

李钟华:截至2015年,中国已禁用33种高毒农药,中国在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禁用的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目前中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农药产品的安全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国内使用的农药均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才允许上市,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再进行评价,并不存在“农药越用越毒”的可能。

顾宝根:随着高毒农药的淘汰,中国农药毒性大幅下降,低毒、微毒农药的比例大于75%,像“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曾经引起大量中毒的高毒农药早已被淘汰。应该说,现在的农药已今非昔比,安全性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中毒事件越来越少的原因。农药使用总的趋势是农药毒性降低,使用量减少,安全风险降低。

在农村,施药人员直接接触农药,是健康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根据施药人员职业健康分析,施用农药的直接影响是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流涎、视力模糊、乏力、恶心呕吐和胸闷至皮肤灼伤等症状;长期接触农药的人也可能出现一些慢性影响。正常施药不会产生中毒现象;出现中毒症状的,多为施药时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或施药时抽烟、喝水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农药,引起中毒。随着高毒农药的不断淘汰,中国实际施药中毒的案例越来越少,由以前的每年几万起下降到几千起。从毒理角度来说,除非误服,否则发生中毒生病的可能性非常小。

农药残留危害大?真相——农药残留客观存在,残留量通常以ppm(百万分之几)或ppb(10亿分之几)计,其毒性远低于烧焦米饭的毒性。

刘长令:草甘膦算是用量最大的农药产品之一,而草甘膦一亩地也用不到100克。有的农药一亩地仅用1克,就算把一亩地的粮食或者果蔬全吃了,又能吃进去多少农药呢?大多数农药一亩地用5~10克,按照4次计算,最多也不超过50克。农药残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有毒就与剂量有关。现在的农药仅凭残留,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使用者没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也就是没有考虑安全间隔期。如规定施药10天后才可以收获农产品,不少农户在用药3天后就收获并销售农产品。目前大部分农药施用量是每亩地5~10克,即使有残留,残留量通常都是以ppm(百万分之几)或ppb(10亿分之几)计。曾有文献报道,即使有农药残留,其毒性也远低于家里烧焦米饭的毒性。

面对谣言不能沉默

李钟华: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有害生物、应对爆发性病虫草害、保障农业增产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农药还用于卫生、林业、交通等国民经济部门,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相关产业的正常运行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国内某微信公众号发布《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一文,在中国农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述文章未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农药使用情况,严重失实,对农药行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希望媒体能够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客观评价农药,而不是一味抹黑农药,使公众“谈药色变”,造成社会恐慌。

顾宝根: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很多,而且一些新谣言的“科技含量”增强,很有“可信度”,不仅误导老百姓对食品安全产生错误认识,更催生人们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对此,一是加强辟谣工作,防止谣言肆意传播;二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促进理性消费;三是应该对造谣惑众者予以法律制裁,纯洁媒体氛围。对于自媒体,大家应当多一分理性的辨别意识,少一分盲目的随意转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