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中化

企业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节选)

时间:2013-12-23     来源:农民日报
视力保护色:

企业强,则种业强,国务院八号文件明确了以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主体的方向,极大地解放了种业的生产力。两年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特别是一批农业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正逐步成长为建设种业强国的“主力军”。种子企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内生动力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力,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脱颖而出,现代种业发展初具雏形。——编者

创新能力有飞跃

政策提振发展信心

国家积极出台政策、划拨专项支持引导企业进行科研创新。农业部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德农等8家骨干企业合作成立中玉科企联合种业技术公司,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同时推进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平台建设;国家发改委投资近3.4亿元支持企业进行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科技部将主要农作物商业化育种列入2012年备选专项;财政部支持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并会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出台政策免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以加强企业研发力度;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培训;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支持种业企业加强科研创新。

在政策不断激励下,企业逐步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投资建设,全国种业前十强企业科研投入比由2010年的3.8%提高至2012年的6.1%。

让科研生长在企业里

在种业新政的激励下,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种子企业已经开始了自身研发体系的建设步伐,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队伍,构建研发平台。原有的传统的、个性化的育种,正逐渐转变成现代化的、以基因组信息为依据、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具有高度预见性的科学育种。

在科技资源整合方面,隆平高科实现了内部研发平台整合升级。2013年,该公司注资1亿元,整合原有的基因公司、生物技术实验室、亚华种业科学院等科研资源,设立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集中力量专职进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在中种集团武汉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种实验室,基因组育种部总监周发松博士介绍,研发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SNP芯片检测平台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体系,创制了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公司已经实现育种过程的科学控制,即根据育种设计选择目标基因进行组合,创造理想基因型。“想要什么品种,我们就能找到现有的基因,这对于缩短品种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将大有帮助。”周发松说。

借力实现资源共享

一些企业开始探索科企合作、企企合作的道路,畅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渠道。2012年3月,8家玉米种子骨干企业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共同组建起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作为8家企业之一的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永生说,“8+1”的科企合作模式让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更为紧密,企业所有品种都是公开的,并全程参与育种过程,大大加快了良种推广速度。

江苏大华种业联合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等单位组建了农作物生物育种工程实验室,对DH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程化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生物育种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系统集成与验证。

隆平高科与11家主要水稻种业公司共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生物技术平台,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建成国际一流的分子技术平台,为种业企业育种提供强大的生物技术支撑。

科研实力的增强,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近几年来,国家审定品种中,企业自育品种186个,占国审品种22%,尤其是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企业自育品种增长较快,玉米由45%提高到60%,水稻由30%提高到38%,分别比三年前提高10个和8个百分点。

信用明星企业树榜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促进种子企业做大做强,规范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的认定管理,中国种子协会开展了“2013年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认定工作。经企业申报、省级初审、指标评分、媒体公示,共认定56家企业,其中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荣誉称号。这些企业都是农业部颁发许可证的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或中国种业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在净资产收益率、种子销售额、利润总额、自育品种、科研投入、基地建设六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投入每年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并逐年增加,2012年,种业研发投入超过8800万元,占种业销售收入的6.5%。2006年~2012年,隆平高科共选育出118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14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处于国内种业公司领先地位。主打品种“Y两优1号”、“深两优5814”、“C两优608”均进入全国杂交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前十大之列。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现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潜力,并坚持高产攻关使玉米产量从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创出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登海种业成立了杂交玉米研究院,在全国设立了32处研发中心、试验站,在海南建立了4处稳定的育种基地。该公司将科研育种这一核心竞争优势转化成为强大的产业实力,自身投入的科研经费已累计达3.7亿元。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德美亚系列玉米新品种改变了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高寒地区玉米种植产量低的现状,成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玉米种植区域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实施首席育种家制度,以首席育种家为核心,打造不同专业分工的团队化育种组织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种新机制,实现育种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年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8%以上。

中国种子集团:中种集团持续增大研发投入,近三年来,中种集团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10%,2012年研发投入达到1.6亿元,年投资规模居我国种业企业之首。启动实施“堡垒计划”,通过提供属地化良种供应与良法服务,积极推广优质农作物新品种与种植技术;与中化集团下的化肥、农药板块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为作物配置最合适的化肥、农药伴侣,进一步简化了种植程序,为农民朋友提供了便利。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设立科研机构的种业企业,1998年成立丰乐农科院,同年,在全国农业企业当中率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丰乐种业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自2010年以来,公司先后开展科技项目34项,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5项。拥有“两系杂交水稻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体系”等数十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申请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兼并重组强实力

一大批种子企业顺应种业改革形势和要求,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企业内部资产重组

    为了整合并布局种业资源,理顺管理体系,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一些企业开始了集团内部的有机整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向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以及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其他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分别购买其持有上述子公司的股权,达到了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股东回报水平的效果。

区域内的兼并重组

为了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将区域范围内、拥有丰富资源的小种子公司收入麾下。作为河南省农科院控股的种子企业,秋乐种业于2011年整体改制,对河南省农科院院属的小麦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所属的三家种子公司实施兼并重组。伴随着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全面完成,秋乐种业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种业企业,位列全国种业十强。公司旗下的“秋乐”、“金娃娃”、“豫研”、“大平原”等种子品牌已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份额得到大幅扩大,2012年玉米种销售居全国首位。目前,秋乐种业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两年来,黑龙江垦丰种业坚持整合垦区资源,经过不断的重组升级,全面完成对垦区系统内9家区域分公司和113家农场级种子公司的业务整合,形成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化大型种子企业,使“垦丰种业”注册资本从“意见”实施之前的3008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327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26.23亿元,年利税总额达到2.56亿元,成为中国种子行业首批AAA级信用企业、农业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国信用骨干企业排名前三强,年种子销售量和销售额已成为国内同行之首。

跨省跨国的兼并重组

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不仅在全国进行兼并重组的战略布局,而且放眼海外,对跨国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了收购。中种集团在业内率先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投资,完成了对13家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区域涵盖华北、黄淮、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主要农业区域,有力地推动了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实力的提升。11月,全面控股了孟山都在我国除转基因外的全部玉米种子业务,该项收购,不仅打破了以往外资种业企业在中国“只出售品种、不引进研发”的局面,更实现了我国种业与外资深化全产业链合作的历史性突破。

作者:宋修伟

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3-12/23/nw.D110000nmrb_20131223_1-06.htm?div=-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