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中化

酶法推原料药技术市场快进

时间:2013-03-25     来源:医药经济报
视力保护色:

近日,中化帝斯曼公司宣布,在华第3只酶法产品头孢克洛正式上市,这意味着酶法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再进一步,也凸显其对酶法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寄予厚望。

依据中化帝斯曼提供的数据,酶法产品相对于化学合成在特殊化学原料、有机溶剂和COD排放等领域,以及原料产品本身的稳定性、纯度、色泽和气味等方面同样优势明显。

中化帝斯曼有关负责人表示,酶法产品符合中国原料药产业升级和污染控制的需求,也符合中国药品质量提升目标,相信今后能够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也将带动国内原料药企业,积极开发和投入酶法技术及其应用的行列中来。

酶法产品再添一员

“每使用100kg酶法头孢氨苄,就相当于种植了20棵树。”中化帝斯曼制药首席运营官Kart Rotthier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酶法产品的环保优势。因为,每生产100kg头孢氨苄,酶法生产相对于化学法合成,能够减少的CO2排放量相当于20棵树一年的吸收量。

“头孢克洛是中化帝斯曼在中国酶法技术的延续,是公司加强-内酰胺类抗生素业务、扩宽原料药产品组合的战略。”Kart Rotthier说。

头孢克洛为第二代头孢菌素,近年来市场表现异常稳定,从2007年至今一直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不但没有受到抗菌药分级管理政策的影响,甚至还成为受益品种。目前已经进入全国31各省级单位的医院抗生素分级管理目录中的非限制使用级,截至2012年9月,全国28个省级单位公布的基本药物招标增补目录中,有16个纳入了头孢克洛。

中化帝斯曼制药新业务开发总裁Michael Hartmann表示,头孢克洛的成功上市,代表中化帝斯曼在酶法技术平台上扩展更高代的半合成头孢菌素产品组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Michael Hartmann介绍,相对于化学方法生产,酶法产品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产品含量稳定、变化小,可降低制剂在有效期内的检测风险,并且杂质低,降解速度慢,对制剂的安全性,尤其是特殊制剂的稳定性尤为重要。

二是酶法产品生产批量能够达到化学法产品的2~3倍,这既能够大幅度节省制剂生产商的检验成本,粗略估算原料检测成本能够节约人民币9元/kg;同时,也便于物流、仓储和生产管理。

三是酶法产品是通过生物酶一步到位生产而得,以纯净水为介质,不使用传统化学工艺中的特殊化工原料,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90%,废水排放减少80%,品质更纯净。

另外,下游厂商对酶法产品的认可度也非常高。中美华能制药是中化帝斯曼的酶法头孢羟氨苄的采购商,该公司的质量总监何梅说:“我们的产品是口服的头孢羟氨苄素片,对原料药的稳定性、气味和色泽纯度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化学法产品基本上不可能全部要素都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

何梅分析说,酶法产品相对于化学法价格会高5%~10%左右,追求质量的公司完全可以接受这个成本价格的提升,“以头孢羟氨苄为例,价格在460~470元/kg左右,也就是说每吨原料总共才增加成本5万元不到。”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化帝斯曼酶法产品在国内推广已经得到较好发展,就在酶法头孢克洛上市的当天,原来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的老客户,如北京悦康、山东鲁抗、新华、修正等大企业均派代表到场。

绿色争夺潮起

酶法技术的应用能力正成为中国原料药市场新的竞争高地,相比于过去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层面研究,目前的竞争焦点在于酶法技术产品的产业化速度,新一轮原料药领域竞争要素已逐渐从过去的产能规模以及成本竞争,向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工艺和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优越性等“绿色”竞争能力转变。

特别是2012年10月,工信部颁布的《化学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国内原料药企业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物法,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法生产β-内酰胺类系列抗生素关键中间体工艺技术,到2015年,绿色酶法普及率达到60%。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全行业绿色酶法普及率仅为30%。

在相关行业会议上,研究人士甚至认为,该方案如果得到贯彻推行,将彻底颠覆当前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虽然国产酶法产品并没有大规模上市,但目前却是企业酝酿和积累技术的关键时期,如果这几年落后于行业的发展而没有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未来也将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而被淘汰。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如健康元、联邦、石药、华药等等原料药企业均已经开始了酶法技术应用产业化研究,如阿莫西林已经有成熟的酶法产品推向市场,目前的研究品种集中在7-ACA、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培南类、合成他汀类等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工艺研究和产业化项目。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化帝斯曼已经在国内上市了酶法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和头孢克洛。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引入公司在国外的成熟技术在中国推广。而对于酶法工艺替代化学合成的趋势,国内原有原料药巨头也已经意识到,此领域的研发和投入也在逐渐加大。

新一轮原料药领域竞争要素已逐渐从过去的产能规模以及成本竞争,向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工艺和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优越性等“绿色”竞争能力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