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中化

泉州石化:提质增效与绿色环保两不误

时间:2016-10-17     来源:北京周报
视力保护色:

中化泉州石化厂区(邓亚卿摄)

泉州石化研究人员在环保监测实验室内进行检测。(邓亚卿摄)

泉州石化工作人员对处理之前和处理之后的污水进行对比。(邓亚卿摄)

水平如镜的湖面上,一群群白鹭时而侧身略过水面,时而翱翔天空,两只野鸭在湖面悠闲地觅食。如果不是围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参观者会误以为自己身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然而事实是,这片旖旎风光正处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泉州石化炼厂的厂区内。    

在石油公司普遍面临产能过剩、油价低迷的今天,中化集团的能源业务却并未被行业寒冬拖入困境。2015年,面对油气行业周期性低谷的严峻挑战,中化集团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运作,调整经营思路,保持战略定力,能源业务全年经营量达到1.4亿吨。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原副总工程师王玉翠告诉记者,中化泉州石化的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中化集团建设的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其发展历程是中化集团不断提质增效、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的缩影。 

清洁生产,杜绝环保风险   

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中化集团严格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科学的环保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支撑,领先的环保措施为保障,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清洁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索走出一条石化炼厂绿色发展的新路,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   

2016年7月,中化泉州石化被授予“十二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石油企业想要获得环保奖项是非常难的。”王玉翠感叹说。    

为了确保炼油厂不会影响到周边自然环境,泉州石化在环保风险防控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防渗处理。根据厂区可能泄漏至地面区域污染物的性质和生产单元的构筑方式,将厂区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分区进行防渗处理,总投资2.99亿元,阻止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中化是第一家开始做防渗处理的石油企业。由于含有油水、污水的管道长期在地下埋着会遭到腐蚀渗漏,地下水系很容易遭到污染。为此,泉州石化把很多地下管线抬到了地上,并且在管线之间都有工人进行检查。对于必须埋在地下的管线,就要用防渗材料进行加固处理,这需要很多资金投入。”王玉翠说。 

泉州石化还设置了事故水“三级”防控设施。主厂区设置50000 m3、30000 m3事故水池,14000 m3雨水监控池;青兰山库区设置25000 m3事故水池、5000 m3雨水监控池;确保事故状态下事故水不污染外环境。此外,泉州石化码头还配备了500吨浮油回收船、收油机、围油栏、吸油毡、溢油分散剂、溢油监视报警装置等,对海洋溢油事件进行防控、处置。

质量领先,远销国外 

中化泉州石化总经理张强告诉记者,自2014年开工起,中化泉州石化就敢于将车用汽油产品定位为全部按国五车用汽油标准生产;在国六车用汽油标准处于征求意见的今天,中化泉州石化就已具备了国六92号车用汽油的生产条件。  

尤其是关键调整指标“烯烃含量”,在其他炼厂纠结于烯烃含量控制在18%以内非常困难的时候,中化泉州石化已将烯烃含量控制在8%以内。车用汽油质量标准最苛刻的是美国加州标准,如果需要,泉州石化完全可以做到量产,张强说。

高质量油品和国家政策方向鼓励成品油出口使得泉州石化用了一年就获得了成品油来料加工出口的资质。截至今年8月底,中化泉州石化进口原油超过700万吨,原油输出地全部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同期,中化泉州石化累计出口成品油占炼厂生产成品油总量的三分之二,出口国家主要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荷兰等国家,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占比在70%以上。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建设国家大型炼油项目。“泉州石化所拥有的湄洲湾码头,是世界少见中国第一的优质码头。在中国,深水港码头很少,而搞炼油最重要的就是运输要便捷。”王玉翠告诉记者。 

未来,中化泉州石化将持续跟踪分析国际市场对成品油品质指标及需求情况,优化生产、输转,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推进多种规格汽油生产、出口,以满足澳洲、美国、日本、泰国、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与外商对接石脑油、航煤的出口指标,争取早日实现石脑油、航煤出口。 

生产设备国产化率达95% 

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过程中,中化集团坚持“能用国产装备绝不进口”原则,积极合作开展应用集成创新,加快推进关键装备国产化,走出了一条重点依托国产高端装备、立足自主创新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炼厂的发展之路,在实现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端能源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国产化进程。 

“中化泉州石化的石油生产设备国产化率最高,粗略估算可达到95%以上。”王玉翠说。 

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炼厂的目标。由于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化泉州石化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采用国产装备上,中化泉州石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渣油加氢4M150新氢压缩机是中化泉州石化的关键装备。该设备额定流量达到83000Nm3/h, 机组单列的综合活塞力超过1000KN,必须采用150系列往复压缩机,国内尚无满足要求的产品,国外也仅有美国德莱赛兰、GE、托马森公司能够生产。据了解,国内近年新建千万吨级炼油厂此级别的压缩机均从国外引进。 

沈鼓集团往复机事业部设计部长于晓昆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超大型王府压缩机的国产化生产,沈鼓集团和泉州石化花费了三年进行摸索和研制。终于在2014年5月,国产化的4M150新氢压缩机组在渣油加氢现场试车成功。2015年9月该设备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国产化鉴定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局面,制约了他们对产品的标价。”于晓昆说。 

未来十年,中化泉州石化将把现有生产基地扩建成具有3000万吨/年炼油、200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规模的国际化炼油巨头。

记者:邓亚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