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谁托

文/

尚健 集团人力资源部

浮躁的时代需要心灵的沉淀,关系的疏离需要家书的回归

闲时整理时,意外发现一箱尘封已久的书信。仔细翻阅着一本本精心装订的家书,品味其中的浓浓亲情,仿佛又回到那段青涩岁月,耳边仿佛响起李春波的那首《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自从年少离家参军,每当夜晚思乡时,我常常写信,询问家中一切是否安好,或细细读信体味父亲戴着老花镜写下的一字一句。简单的唠叨和问候成了我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其充沛的爱,因其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我和父母亲心灵沟通的纽带,伴随我辗转南北到今天,“家园离我的目光很远,家书离我的心灵很近”。

“家书情最真!”这是著名词作家邹友开先生对家书的评论。林清玄也说过,他的母亲每周都会给他寄一封信,虽然来得频繁,但每次仍很期待。老母亲的家书从不“文绉绉”,其所寄所言,往往是人际琐事、家庭生计,虽然朴素,甚至有点寒酸,却最真实、自然。一页页纸、一个个字仿佛能够让他感觉到母亲体温。

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可能收藏有一封、几封或一摞纸面发黄的家书,无论是敬老家书、爱情家书、手足家书、军旅家书、名人家书、亲子家书等等,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过去,其中流逝的事件、情感,无一不真。一句句温馨又让人激动的话语,一份份原汁原味的期盼和念想,许多年以后,我们每翻看一次,就像多活了一次。

随着时代发展和通讯方式的改变,写家书慢慢成为历史,那饱含乡愁和思念的家书,已经被即时通讯工具替代。淡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忽略了“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含蓄情感,我们似乎遗忘了家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里的每个汉字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信息、情感、思想的凝集,把信的这头和那头紧紧联系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那满含期望的叮咛、泪水滴落洇散的墨迹和纸笺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微信等快捷通讯方式无法替代的。

浮躁的时代需要心灵的沉淀,关系的疏离需要家书的回归。“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回味绵长。家书的灵魂,在寓于其中的血脉情深,它宛若醇酒,年代愈久远,滋味愈沁心。倘若闲暇,不妨拿出久违的纸笔,写封家信吧!相信你的笔尖下流淌出的温暖,不光浇灌着小家的亲情之花,也在滋润着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拂去尘埃,整理好这陈年的书信,我让它们静静躺在家里的一处角落,为我珍藏一份记忆、一段真情、一缕温馨——那是父母站在街头目送儿女远行的背影,是爱人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泪眼,是亲人、朋友、同事在人生路上的相依相携、相扶相帮的千万句叮咛……

浏览: 590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