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框架之下,能化行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变革?

中化新网 2021-04-14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到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慢减下去;到2060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能化行业在朝碳中和迈进的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革?变革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机遇?​

化企减碳意义重大 行业呼吁资本关注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碳中和、气候中性与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含义一致,表示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平衡的状态。

根据东方证券在研报中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国碳排放已经达到约100亿吨/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碳汇远期大约能达到15亿吨左右,亦即未来碳排放量需要比目前减少90%才能实现碳中和,这将是未来我国在社会责任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记者了解到,我国碳排放来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与工业过程,这些都是与石化行业息息相关的领域。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布上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能源总消耗结构中占到85%,其中石油占据碳排放源头的19%。来自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数据显示,石化和化学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在全国碳排放的比重大约13%,占工业领域碳排放大约17%。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工王钰表示,石化和化学工业碳减排和碳中和对我们国家实现2030、2060年目标意义重大。他谈到,石化化工行业的产品有两个属性,一是能源属性,为交通运输等相关领域提供了清洁的燃料油品;二是原料属性,提供了广泛的工业产品以及生活用品。今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石化化工行业的能源属性将会逐步减弱,原料、材料属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基于这两个属性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石化化工行业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实施意义重大。

此外,王珏还呼吁,绿色金融领域应进一步关注像石化化工行业这样的原材料行业的碳减排和碳中和。记者了解到,目前金融领域正在积极参与助力碳中和。前段时间,上清所支持国开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该债券首场发行规模192亿元,期限3年,发行利率3.07%,认购倍数达8.19。首场发行定价后,国开行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对首场发行的债券追加发行8亿元。债券是我国首单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也是目前市场上发行规模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绿色项目。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云也呼吁金融机构加大对化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他表示,可靠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收、有效利用实现工业化的高端技术,将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这些技术刚刚兴起,投资金额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企业皆在筹划之中。他呼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贷款限制、发债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有利于此类企业加速推进项目的示范实施,从而加速实现局部地区的碳达峰,为我国进一步达到碳中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普遍预计,更多金融资源将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未来30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碳中和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机遇。中国银行投行资管部总经理胡昆表示,预计从今年开始,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将会迎来突破性增长,预测未来5年内,绿色债券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

能源结构剧烈变化 长期利好下游企业

如今,碳中和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提及,不少券商机构也在相关领域积极进行调研。这些机构认为,在我国朝碳中和目标前进的过程中,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剧烈变化,这将对能化行业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东方证券分析师倪吉表示,未来锂电、氢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成品油的趋势已经基本明确,原油相对于其他化石能源的不可替代性将持续减弱,相应原油的大幅溢价也会逐渐消失。远期看原油、煤炭、天然气的单位能量价格可能越来越趋同,最终的结果是油价可能长期维持低价,这对于化工中下游企业将形成长期利好。

平安证券分析师刘永来认为,炼厂向化工型转向趋势加剧。他谈到,在这方面最具有优势的是中国近些年兴起的民营大炼化,其化工品的比例往往超过50%以上。在碳中和的要求下,预计未来成品油市场面对的压力将更大,因此炼油企业生产化工品的积极性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认为,应分三条主线把握碳中和对化工行业影响:其一,高能耗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碳中和背景下,相关高能耗子行业或将受到重点限制,或将在未来数年内相继触及产能“天花板”。利好行业存量产能、行业内的高效低耗优质企业以及低碳相关材料生产企业有望持续受益。其二,碳中和带来低碳新材料长期发展机遇:光电和风电是清洁能源首选,未来仍大有可为,上游相关材料迎长期发展机会;“降能耗”为另一方向,相关细分新材料机会或将迎需求旺盛增长。其三,传统行业优势企业有望借碳中和持续脱颖而出:行业内优质企业或将受益持续挖潜技改、政策倾斜和潜在的碳交易利好,进一步脱颖而出。

兴业证券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化工行业发展将迎来三大趋势:一是碳排放较多的子行业将进一步走向强者恒强的分化,二是作为化石能源替代品的可再生能源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作用的化工材料将迎来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煤炭行业一向带有“高碳”标签,但不少券商机构却看好煤化工这一投资主线。万联证券建议关注煤化工这一投资主线。该机构分析师XX表示,传统煤化工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控制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政府开始采用抑制手段。在碳中和政策的影响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煤化工产业所消耗的煤炭总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现代煤化工将成为煤炭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他谈到,现在煤化工有亮点突出的优势,即“很大程度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东方证券系列研报称,煤头工艺上天生的“缺陷”无法改变,但我们认为,煤化工龙头企业有充足的应对措施。即使过去没有“碳中和”的框架,龙头企业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建立自己降耗减排的能力基础和产业布局。而随着达峰和中和的政策下压,它们也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据了解,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产能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万联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已建成煤制油产能为921万吨/年,煤制烯烃(包括甲醇制烯烃)产能为1582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51亿立方米/年,煤制乙二醇产能为478万吨/年,煤制甲醇产能为6236万吨/年。按产能计,总的原料煤转化量达1.8亿吨/年(标准煤)。

多措并举减排降碳 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化工行业可采取哪些路线,实现碳减排、碳中和呢?王珏表示,石油化学工业的碳减排和碳中和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措施和方法。如,行业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对碳减排会有很大的作用。在即将出台的原材料工业规划、石化化工行业指导意见、现代煤化工、煤炭深加工等相关规划,都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再如,从原料端来减少碳源的摄入。化石能源在加工转化的过程中,也有高碳和低碳的原料可选。石化行业可以多利用轻烃、液化气等低碳原料生产烯烃及下游产品,也能实现源头降碳。

此外,王珏还表示,在化石能源的加工转化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力驱动的比例;利用CCUS实现二氧化碳的固碳综合利用;将化石能源的加工转化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深度结合等,都是行业值得关注的碳减排、碳中和手段。东海研究所高级分析师李婉莹认为,对能化产业链来说,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个思路出发:一是从源头降低原始排放;二是使用推广碳捕获并资源化利用。她表示,实现碳减排主要可以从上游及下游两个角度进行布局。上游方面,我国将加大清洁能源替代的研发力度。尽管短期而言,新能源完全替代石化能源仍存在较大难度;但长期来看,包括光伏,风能在内的清洁能源将逐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进实现减排的最终目标。下游方面,碳中和总目标要求可以精化,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首先,可以提高“可循环”资料的回收再利用,从而降低原料需求;其次,可进一步推动炼化一体化,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响应国家碳减排的号召。

东方证券则建议,东部炼厂宜配套轻烃裂解装置,通过管道运输氢气,可实现区域内的氢气循环,达到减碳目的。和其他制氢方式相比,轻烃裂解装置产生的氢气属于蓝氢,几乎不产生碳排放,而且不考虑氢气收益的情况下本身就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因此,配套轻烃裂解是未来大炼化补充氢气、压减成品油的最佳选项。

西部煤制烯烃企业则宜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国内煤制烯烃产能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很难像上述炼油企业一样配套轻烃裂解来补充氢气,但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日照充足,非常适合布局光伏项目,以光伏发电电解水产氢与煤气化配合也可以生产烯烃。在煤炭用量不变的情况下,以光伏发电补氢可以多生产约140%的聚烯烃产品。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石化企业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中石油下属多个油田,积极利用CCUS技术实现固碳:下属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稳定运行12年,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90余万吨;下属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已完成先导性试验。部署的新疆CCUS中心还被列入OGCI全球五大CCUS中心之一。中国石化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则着重突出氢能产业。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产氢企业,将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业务进行谋划和发展,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中海油则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油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此外,今年年初,包括“三桶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万华化学、恒力集团在内的17家石化企业与化工园区还携手石化联合会,共同签署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承诺引领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