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破垄断

文/

孙守华 泉州石化

2011年7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加入泉州石化汽油加氢团队,成为周洪涛的徒弟。周工在石化行业摸爬滚打30余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炼化专家。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严谨低调、和蔼可亲的人。他平时话不多,但工作起来非常专注,对技术极为较真。

汽油加氢装置是最后确定工艺路线的一套装置,汽油加氢团队成立较晚,人手不足。同时,汽油加氢为国外全引进技术,泉州石化面临着技术、人员、管理等多方面“从零开始”的困境。关键时刻,催化裂化装置出身的周工主动承担起汽油加氢装置工艺管理重任。

2012年中秋节前夕,他带领团队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的格尔木炼厂学习调研。他不惧高原反应,整天待在现场熟悉流程,用短短半个月时间,基本掌握装置操作要领。

开工前期,他带领团队整日扑在装置上,翻译材料、优化流程、设计方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多个流程方案的优化。彼时,他手把手教我将艰涩的英文文献,准确翻译成通俗易懂、可指导生产的中文资料。汽油加氢装置自开工至今,运行良好,装置的能耗、产品质量、产品收率以及平稳率等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熟的技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炼厂来参观学习。

美国垄断汽油加氢装置催化剂专利。如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催化剂及其模块国产化,成为汽油加氢装置团队攻关的首要内容,周工带领团队在国内寻找合适催化剂。2016年初,团队与丹东一家催化剂生产商合作,开发了一种“耐温性”催化剂,并成功在轻汽油醚化反应器上实现国产化,一个周期减少催化剂成本600余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催化运行部汽油加氢装置的“老师傅”,在努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同时,周工还认真做好装置的传帮带工作。在他的教导下,我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炼厂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主操、倒班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