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革第一人

文/

王秀臣 退休老干部

这是中化第一个驻外机构,也是公司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1980年,孙锁昌就任中化集团前身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一上任就办了件悬而未决的大事——在日本设立代表处。

海外布点

彼时,已有在日本设代表处的建议,但公司酝酿了好久,迟迟定不下来,一拖数月。孙锁昌了解情况后立即拍板敲定,并任命郑敦训为驻日本代表处首席代表。这是中化第一个驻外机构,也是公司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这件事的复杂性可以想见,但从他就任总经理到中化驻日本代表处成立,前后不到20天时间,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快速准确的决断令人钦佩。

那么,孙锁昌究竟是何许人也?来中化之前,他是对外贸易部第三局局长。该局是我国制订实施对西欧、南北美洲、大洋洲各国对外经贸国别政策的专设机构。孙锁昌局长作为我国政府谈判代表,和德国、法国、美国等谈判,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在艰难复杂的谈判中,孙锁昌立足于战略需求,极力为国家争取更多对外发展空间,作出过卓越贡献。

兼具高度的政策修养和丰富的外交磨炼,孙锁昌的洞察力非同一般。他认为,一个外贸公司不光应在日本设立代表处,在美国、欧洲这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应有自己的机构,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经贸动态。他深知,商场如战场,国际商贸行情变幻无常,石油、橡胶和化肥等大宗商品行情一刻也不能疏忽。所以公司也要在欧美设点,并将各点连成网络,以便随时沟通。

按照孙锁昌的构思,经过充分准备和评估,1982年4月1日,中化在德国汉堡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德新公司;紧接着,中化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中化美国公司于当年12月在纽约开业。

此后,随着业务发展,又在贸易和金融发达的新加坡、香港分别成立了驻新加坡代表处(1985年5月)和香港中化石油国际有限公司(1985年7月)。至此,中化驻海外机构网络基本形成,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为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走向远洋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拼博,具备上述条件还不够。以原油贸易为例,从中东买来的原油通常用十万吨二十万吨级的油轮装运,才能实现运费最省,但当时我国的港口没有接运能力。

中化于1984年10月向日本石油株式会社租用鹿儿岛油缶基地两个分别能储存50万吨的油缶,用来储油和分拨。这个决定不仅为原油自营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后来公司在舟山建设和经营管理油缶基地提供了重要经验。

为改善石油贸易运输条件,公司于1981年8月合资购买了一艘能装载8000吨成品油的“雅文号”油轮,直接促进了成品油贸易,也迈出了公司涉足油品远洋海运第一步。

涉足实业

1985年1月,中化参与投资建立第一个工贸合营的生产项目——常州三联塑料厂,不仅为化工品出口提供包装,也是公司经营和管理实业的初步尝试。

孙锁昌深感外贸公司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实业支撑,进口靠国家下达订单,出口货源没有着落,全靠自已寻找。为了改变这种“被架空”的状态,孙锁昌考虑能否像三国“联吴抗曹”那样,找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

为此,公司经过认真筛选,最后把目光瞄准当时刚刚兴起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如上海金山石化等。它们进口原料和配件门路还不通畅,产品出口还需开辟渠道,而这些正好是中化的强项。如能和它们合作,取长补短,是最理想的选择。

事实也正如所愿,和这几家石油化工企业接触后,中化很顺利地得到积极回应,并于1981年10月和上海金山石化成立“金山联贸公司”;次年1月,和北京燕山石化成立“燕山联贸公司”;1985年1月,和辽宁辽阳石化成立“辽化联贸公司”。

和这些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联手,增强了中化的内力,为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此外,应珠海外贸总公司要与中化合作的意愿,于1985年4月,双方合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珠海经济特区联贸总公司”,对促进外贸业务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孙锁昌总经理领导下,经过中化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业绩长足进步。孙锁昌到中化任职的1980年,公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1.8亿美元,到他调任驻法国公使衔参赞的1985年,中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11.3亿美元,成为外经贸部创汇大户,为此后国际化经营打下基础。

追踪前人足迹,回眸中化历程,谨以此文向中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业绩致以祝贺,向为公司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孙锁昌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