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创业者

文/

林睿皎

林睿皎

泉州石化

科学至上,在这里播撒下种子;创业奋斗,是泉化人永远的追求

诗人王维曾在辋川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古时候,由高山俯视下去,这里川流环凑涟漪,好像车辆形状,因此叫做“辋川”。在福建惠安,也有一个辋川镇,它地处湄洲湾畔的入海口,地形似网,同样历史悠久。

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开阔的视野,是立业的绝佳地点。

泉州石化的创业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泉化速度”

2019年,很多人被一张名为《晨曦中的乙烯项目建设者》的照片打动:

晨曦初露,月色犹存,天空交织着鱼肚白和玫瑰粉,远处矗立着吊车和塔器,近处脚手架上四五个工人正在专注地施工。不知道他们是刚刚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还是已经在夜色中连续作业了很久。

照片的拍摄者叫王胜,是泉州石化一名普通的主操,他在夜班休息时抓拍到了这个镜头:“天刚蒙蒙亮,我看向不远处的乙烯装置,偶然间发现了一群建设者正在高处作业,温柔的霞光下,他们的身影坚定有力,于是我迅速回屋拿出相机,捕捉到了这个画面。”

这是一群创业者的故事,是一段拼搏奋斗的回忆。

在中化,提到泉州石化的乙烯项目,“热火朝天”是进入人们脑海的第一个词。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安全生产、稳定运营之后,泉州石化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和市场情况,决定继续投资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2017年10月,第一桩打下,标志着项目正式开工。

“难,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是真难。”

张琪,乙烯项目控制部总经理,2015年加入泉州石化,参与了项目从专家认证到施工建设的全过程,是现场的“元老”之一。为了抓住先机,抢占市场,乙烯项目组经过细致讨论和科学论证,决定将建设工期由原本的33个月压缩整整一年,目标是于2019年底主要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系统建成中交,2020年6月底投料试车。

《晨曦中的乙烯项目建设者》

从开工到中交,26个月的时间——比较国内相近体量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会发现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尽管压力巨大,但是一定要做!”张琪说,“当时国内有好几家炼厂也在同步建设,如果我们稍微迟疑,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我们下定决心,要勇于克服困难,要敢于担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于是,昔日的盐场荒地瞬间变成了机器轰鸣、人员穿梭的施工现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这里,敢创新、比拼搏的泉化人,开始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之旅。从项目管理团队,到设计单位,再到承包商和施工单位,每天现场都有约18000-20000名建设人员,“5+2”“白+黑”成为常态。

44岁的田召宇来自山东,是乙烯装置施工队伍中的一名工人,2018年6月和家乡的施工队千里迢迢来到泉州。

“我就没见过这么‘拼’的工程!”回忆起这一年多的时间,老田的语气中有心酸,也有骄傲。泉化自上而下都鼓足干劲儿,老田和他的工友们自然不甘落后:3月,乙烯装置集油塔等几个大型装置需要安装,为了能按时、保质完成,他们轮流休息,通宵施工;9月,正值雨季,台风、暴雨、流沙不断,安装条件恶劣,他们即便休息心里也不踏实,只能争分夺秒抓紧一切安全时间开展作业。

2019年11月,临近中交,“攻坚克难、确保完成目标”成了所有人唯一的念头。张琪有着三十年炼化项目管理经验,他在现场负责施工整体进度的把握。项目管理,难度最大的是协调各相关方,不停打破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他对最终目标实现充满了信心:“目前我们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都可控,尽管(到2019年底)前后加起来26个月的时间很紧张,协调设计、生产、建设总共4000-5000家单位难度很大,但只要上下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就能看到胜利的那天。”

这种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中化人的“基因”。从泉州石化在湄洲湾开荒破土建设炼油一期项目开始,他们就把“负责任、敢创新、讲奉献、比拼搏”深深刻在骨子里。

这种精神也感染了众多承包商和施工单位。李印中是中石化第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乙烯分部项目经理,这个来自山东的汉子爽朗健谈,有着工程人标志性的黝黑肤色。

“这真的是一群干实事儿的人,工期短,外部竞争又大,人员、设备都短缺,我看到泉化从领导班子到基层员工都在努力,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拼,所以我们把泉化的工程当作自己家的工作。看着这里从一片平地变成现在装置林立的样子,我们也是充满了自豪,这就是‘泉化速度’啊!”

求新求变

在泉州石化占地3600亩的主厂区中举目望去,随处可见“科学至上 知行合一”的标语。提起中化的企业文化,不单办公区的员工、车间的操作员,就连物业阿姨都能背出这八个字。

突破传统、拥抱变革,创新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打造成领先的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泉化人从零开始,科学谋划、积极发展,创建开放的科研试验科技平台,注重引进技术和人才。创新的嫩芽,在这里扎了根:泉州石化自主研发加氢裂化催化剂——QHC-D17,申请中国3项发明专利、1项PCT专利,获得中化能源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泉州师范学院一间实验室里,范文青博士正在查找资料。

泉州科技公司的工作区之一,就坐落在这所高校的一个角落,整洁、清静,很适合做研究。

范文青博士是加氢裂化项目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2016年7月加入泉州科技公司。在企业里做技术研发,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应用到生产环节,为企业节约成本。

“新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工业化应用,为以后新研发课题的立项、管理和新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在消化吸收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激发原始创新的范例。”他推了推眼镜,补充说:“尽管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可是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还是很大的,未来的路依然很长。”

当范文青博士正在为一个数据的精准把控“焦头烂额”的时候,厂区质检中心里,一名年轻的质检员在一次普通的会议上,领悟到“为何要创新”。

2017年4月的一个夜班,质检员赵城鹤在开完部门例行安全会议后,跟他的师傅李尚志提出:“师傅,我想以岗位为单位,从标准规程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入手,对每个分析项目进行安全过程识别……”

“很好!有想法就很好!不过你要记得,带动岗位人员一起进行。”师傅赞赏后又补充了一句:“安全会要开得有效果、见实效,否则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这句话赵城鹤一直记在心里,他清楚地认识到,即便是已经形成惯例的会议,也不能墨守成规、只完成既定的汇报,而是应该结合自己岗位、自己班组的实际情况多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即便是一点点变化,一点点改善,也是创新,不能浪费时间。”

从技术人员到车间操作员,从管理团队到基层岗位,近年来,泉州石化努力营造“与时俱进、创造价值,用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氛围,在经营管理上加强创新能力,使公司保持活力:自投产至2019年10月,公司实施“技改技措”350余项;举办“创新青年说”主题TALK赛,燃烧青年团队“科学至上”的火焰;举办“化想杯”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得员工积极响应……

创新,难以一蹴而就,但若将“求新”“求变”的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中,就会发现“变化”每天都有,创新才能持之以恒。

“我也感受到了!”办公楼五楼前台黄书珍笑着说:“从今年开始,创战部门的会议多了很多。”

泽被四邻

如果从地图上看,整个泉惠石化园区依海岸线而建,像一个躺着的鸭梨,泉州石化坐落在园区的中心位置,正在向四周延伸。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盐场荒地,周围是靠海吃饭的几个小渔村。随着泉州石化成立、建设,周边的村子也在发生着变化。

黄书珍是炼厂附近东桥镇人,爱说爱笑的她来泉州石化求职,成为办公区的前台行政人员。在这之前,为了生计她需要去其他地方打工,而如今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班,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她觉得很满意。

“你注意观察过咱们公司食堂、保洁的阿姨吗?她们的变化才大呢!没有泉化之前,她们只能在家里带带孙子,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现在有一份工作,她们的生活丰富多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充分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泉州石化重任在肩。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尊敬,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做得怎么样。

2019年7月2日,泉州石化举行“企村支部共建”签约仪式

2006年,泉州石化注册成立,在惠安县选址建厂和生产建设。自2014年7月投产至2019年7月底,累计缴纳税费255亿元,为泉州市、福建省的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了和周边居民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泉州石化坚持“沟通是最好的桥梁”,通过“村企共建”的方式,推进企地互联共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张明聪是东桥镇西湖村党支部书记,在2019年7月2日举行的泉州石化“企村支部共建”签约仪式上,他带领西湖村党支部与泉州石化质检中心党支部结成了“对子”,携手共进、协力共赢,通过共同举办党日活动等,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

“只要对老百姓生活有益,我们一定支持!”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支书,经历了小心审视、沟通了解后,终于对泉化生出信任,还多次主动提出帮助公司发展。“希望泉州石化,能成为我们村民的好邻居!”

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泉州石化也绝不落后。

比起在车间工作,杨思敏的皮肤又黑了几个色度。他说:“只要西溪村能实现‘脱贫摘帽’,我这段路就没白走。”

2017年,根据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农业厅(农办)关于做好选派第五批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通知及要求,泉州石化选派设备管理部杨思敏作为驻村干部,负责德化县上涌镇西溪村的挂钩扶贫工作。

两年多的时间,杨思敏已经彻底把自己当成了西溪村的村民,积极为村子谋福利:泉州石化党员志愿者活动时,他拉着志愿者们来到村子里帮助贫困户改造电路;妇女节活动时,他带着公司女职工们慰问困难妇女和儿童;村里路不好,他帮着筹措资金,计划投资180万元修建“中化能源”环村路;小学校舍刮风漏雨,他跑前跑后筹措资金49万元,对校舍进行加固和修缮……

“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可是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是有差距,还要努力啊!”

碧水蓝天

在泉州石化外走马棣码头,傍晚微风轻拂,海面波光粼粼,几个渔民正在钓鱼,小舟与不远处的万吨油轮相互映照,古朴与现代,意外的和谐。

碧水蓝天的美丽景致,除了在码头,厂区内的泉化人也能看到:在装置区和办公区之间,有两个生态水池,平静的水面上,野鸭在悠闲地戏水,时有白鹭和水鸟从厂区上空飞过……

“在湖边散步,就像在公园一样。”黄书珍说。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在绘就,泉州石化始终践行绿色发展,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建设现代化炼化企业,注重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实现“气不上天、油不落地”。在废水处理方面,泉州石化严格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的原则设置全厂排水系统,对各装置、设施产生的污水进行分类处理、分级控制。在废气回收方面,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湿法洗涤脱硫和臭氧氧化脱硝工艺,硫化物总体回收率达到99.8%。

美丽的泉州石化厂区

同时,为了改善湄洲湾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丰富海洋生物的多样化,增加周边渔民收入,泉州石化从2013年开始,持续多年在公司码头前沿海域增殖放流黄鳍鲷、黑鲷、真鲷、石斑鱼、长毛对虾等苗种超过5000万尾/粒。

“周围渔民跟我们说,他们捕捞上来咱们公司放流的成鱼,都长得很大了,他们渔获有所增加,收入也提高了。”泉州石化HSE部环保高级主管郑铁娟说。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积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能耗水平领先,泉州石化在2015、2017、2018、2019年均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评选的“原油加工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还荣获“‘十二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荣誉。

走过晨曦的乙烯现场、正午的码头、傍晚的生态水池,来到夜色中的泉州石化:生产区,塔林高耸,灯光璀璨,设备在稳定运转,静谧又热闹。

科学至上,在这里播撒下种子;创业奋斗,是泉化人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