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客户、股东、员工四个层面实现均好发展

文/

宁高宁

——宁高宁董事长在2019年高层战略研讨会上的关闭讲话

真正做到有一个大目标,真落实、真执行、真学习,形似神也似

这三天的研讨、学习、对标,总体来讲,我觉得很好,超出了一开始对这个会的预期。标杆管理是一种切入方法,其实也可以从战略、人力、财务等角度切入。通过标杆管理,我们对公司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一开始,感觉有点像盲人摸象,对标对象还挺复杂的;慢慢深入下去,感觉更加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各方面都觉得有些问题,但是问题具体在哪儿、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最重要,没太搞清楚;到要找差距和行动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从哪儿开始,先做什么,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道如何下手,每个组不太一样,组与组之间也互相交流和讨论。

等到今天上午的小组汇报,各有千秋,也有很多差别,但是基本进入到了庖丁解牛的阶段,掌握了大局,也掌握了细节,整个过程是一个无意之中逐步到了相对比较统一的阶段,统一了很多语言。

这有点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重境界,一开始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希望把这三天的讨论凝练出一个东西来,每个组的表达方式和重点都不太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提巴斯夫,最后在展示的时候,巴斯夫提得少了,比较抽象了。我们还是得有一个模型式的东西,这个模型就是把要素列出来,把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列出来,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东西,互相之间都有联系。就像一个机器,不能少一个螺丝钉。这样,通过一个新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知道这个方法后,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哪儿,做的工作是为什么,同时要明白如果自己的工作做不好,即使别人做得好也不太行,因为这个机器是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比如,销售做得很好,安全出问题了,公司也不行。

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我把这个模型画了出来,这个模型综合了之前所有的图,试图用它凝练出所有的要素,并揭示其中的逻辑关系。由于时间仓促,这个图还有待优化和补充。

模型的最中央是核心团队的出发点,包括价值观、使命和党的领导,这些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但一定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公司的使命和个人的诉求并不矛盾,但也不完全一致。如果道德要求距离人性太远,是难以落实的;如果完全一致,那么人性中恶的部分就难以受到约束。

模型的外围是四个部分:社会、客户、股东、员工。人类社会诞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其目的是让生产更有效率、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虽然我们今天不讨论价值观和使命,但企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社会好、客户好、股东好,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代表着国家,国家好,股东好,最后一个是员工好。

这四个如果按顺序说,应该从社会、客户、股东、员工这么转起来。大家可以从这四个角度理解对标,这四个角度就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教科书也是这么写的。但今天,我们不是抄书,也不是谁强迫我们接受,而是我们经过研究讨论,发现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把“有社会责任感,要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这些话单独写到另外一张纸上,由于没有逻辑关系在里面,人们讲完以后就会忘掉,也没法放到大体系里面来理解。而一旦把它们放到一起,有逻辑关系了,你会发现这个模型里面漏掉任何一个因素,其他部分都会受影响。

我们提到均好性、持续性,提到国际领先的企业几十年以来持续进步,而中国企业能活五年、十年已经不错了,过去这一两年几乎每天都有大企业出问题。这个社会并没有大变化,他们怎么就不行了?中国这种例子太多了,而且这些企业都是上百亿的企业。为什么巴斯夫可以做到稳定性?因为人家可以做到均好,从而实现稳定增长,这就是差距。当然,均好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太慢,太保守,创新不够。不过,这也只是有可能,并不是必然。

巴斯夫没有画这张图出来,但是它心目中一定有这张图,所有工作的行为、规范和着力点基本都在这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目前成了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这个理念和目标在很多企业,特别是比较大型的国际化企业里,几乎是第一位的,超出了股东,超出了员工,超出了一般盈利。

这其中包括很多内容:企业公民、社会责任、HSE、诚信、税收、就业等。此外,我们还是个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应该有一点民族性。我在达沃斯参加一个讨论电讯的会议,深受触动。大家全在谈5G,全部人都承认华为领先,而且领先一年到一年半。其中一个美国公司发言,认为下一步世界可能只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欧美系统,一个是中国系统,但没有任何对华为技术的分析和评价,就觉得欧美系统不可能使用中国系统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些人没救了,他们当时说的所有的自由贸易、国际化,所有的知识、技术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不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时候就全变了。

说到社会责任,我们必须是很高尚的一群人,道德情操非常高尚,目标非常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对社会的关爱非常重,自我使命感很强。同时,HSE要管好,税收也要好。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在大的系统里面又画出了很多小的系统,大模型里面套着小模型,还有落实行动计划。这里面的创新发展、国际化竞争力、企业形象都可以变成一个社会责任问题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你发现企业里的人非常高尚、对社会作用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实现,是通过企业努力来实现的,这对企业自身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我希望,今天这个模型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起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虽然说起来比较虚,但不做这个工作就不会持续发展,就会不断受到挑战。巴斯夫的董事长说,巴斯夫最大的成绩就是比较高的回报率和比较低的排放率,学巴斯夫这个是第一位的。

第二,客户。

客户就是市场,这是最终检验我们的一个关口、一个标准。这一关过不去,企业肯定要完蛋。先有观念,再说行为,客户这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要先树立一个理念,即“以客户为中心”。从这个理念出发,可以延伸出市场检验、产品创新、研究发展、科学至上、战略引领、行业洞察、一体化商业模式、卓越管理、效率成本、产业布局、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战略引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公司资产组合战略,即进出有序、行业洞察,也就是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不断适应市场对行业的需求;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竞争战略,比如说一体化,行业确定之后可以做一体化、降成本、做研发、做好产品,这些都是企业竞争战略。

关于一体化大家这两天讨论很多,巴斯夫的一体化战略就做得很好,路德维希几乎占了巴斯夫的一半,巴斯夫中国占巴斯夫全球的百分之十几,在中国他们要再建一个升级版的路德维希港,100亿美元预算,2026年要建成。一体化包括了产品、研发、市场、信息、资产组合一体化,具体来说,上游、下游怎么做,销售怎么做,研发怎么做,生产上下游、销售渠道、研发怎么联合,信息系统怎么联合等等,在这里面就有价值创造,协同效应也就出来了。

这次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业务整合问题,业务整合绝对不是简单相加,一定是化学整合,不是物理整合,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有机联系,不是简单的相加,这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今天上午,金融和地产组也运用这些方法很好地分析了自身,逐步形成很多很好的管理方法。一法通,万法通。企业管理的方法都是相通的,真正领会把握了,去做其它行业也照样可以,逻辑是一样的。

关于产业布局,我们之前讨论产业园区的出发点往往是安全问题,觉得产业园区投资很大、不好管理。但通过讨论,我们越来越明确产业园区的确有一体化的技术逻辑、效率提高、战略创新在其中。未来,随着小型化工企业的逐步关停,安全管理水平高、产值高、技术水平高的化工园区将成为趋势。

今天的分析,为我们下一步怎么做带来了很好的理念和方法,等到明年这个时间再开会,我们会针对每一个点形成反思和行动。比如行业洞察怎么做?可能会把当时涉足的所有行业都列出来讨论,再去看这个行业我们还需不需要,是需要扩大或减少,以及要去投资什么新行业。

过去我们的投资有很多是相对被动的,别人想卖给你,你再去买,这叫投行驱动型的投资,投行做一个牵线搭桥的角色。至于这个资产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战略、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如何,这些就不一定了。这就是一个机会性的投资,我们试图把它搞成战略性投资。而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进行战略型投资,大方向确定了、行业确定了,我们主动找到他们去购买,或者自己干。

从客户本身来讲,MBA所教的大部分企业管理课程都在这儿了。但这里面也有我们对标巴斯夫着重提出来的几点,这里面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制定落实方法,做好这个模型后,以后每年过一遍,什么地方漏了,哪些还没做好,我们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股东。

股东,在管理课程里讲得比较少,大多不把它当成管理逻辑的一部分,但股东这点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国家、所有制的要求几乎决定了我们所有的行为。

作为国有企业,国家是大股东,当然也有小股东、合资股东。股东利益包括了规模、回报、ROCE(已动用资本回报率)、业务整合、治理架构、引战混改等诸多因素。我再次强调ROCE这个概念,它体现了占用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国有企业,几乎所有占用的钱都可以被认为是资本金。

必须把国家利益理念树立起来,我们就是放牛娃,这头牛是国家的,不是你的,你把牛放好了,你可以喝杯奶,但不能吃肉,你吃肉就要把牛杀了。要意识到企业不是个人的,当我们做的时间长了,企业做得比较成功了,很容易认为这个企业我说了算,不是这样的。不要说中国企业,国外企业也不是。必须首先把打工者的身份踏踏实实地定下来,可以试图改革这个体制,对打工者有更多的激励,从而使公司发展得更好一些,但是不可以违背、跨越、损坏这个规则。

就我们来说,第一要做好企业,提升ROCE,知道自己和巴斯夫的差距,知道一个好企业是有这个要求的;第二,希望通过引战、混改,让股东取向更市场化一些,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规模、回报率、ROCE这些目标。我一直讲,出资入评价里面,对与历史比的绝对数比较重视,实际上回报率是最重要的,我们自己必须清楚。

如果我们在同行业没有新的资本进入,如果回报率持续变低的话,有一天一定会完蛋,因为回报率高代表着创新投入和股东支持。头两年回报率低没事,如果每年都低几个百分点,别人做投入,而你没有,过几年就不行了。巴斯夫的财报就非常明确,它的回报率在不断提升,当然也有下降,比如它买了拜耳种子业务以后就下降了,因为买的比较贵被摊薄了,第一年业务也不太好,这个反过来讲是一个战略引领的东西,必须在很快的时间之内恢复好,这才叫成功。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小循环,比如ROCE这个循环应该说清楚。

第四,员工。

这个模型虽然把员工放在最后,但是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要素里一个非常根本的要素,几乎是企业效率管理过程中第一位的。一个企业如果能够让员工真正从心底认可理念、使命、战略、经营方式,对员工的评价出于公心,员工完全将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最高境界。

当然,有的企业管理员工靠严苛的纪律、打卡等,这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是需要的,但这样管理的员工不会有创造力。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必须要有这个理念。过去大家把员工当作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来看,因为应付未付工资放在负债项下,但实际上员工是资产,而且是伸缩性和潜力最大的资产,也是最难评估的资产。公司的成功就是因为员工的成功。

但是如果只有员工,体制不对、战略不对,企业也成功不了。这个模型里任何一个要素不能独立决定企业成功与否,这几个要素要呈现均好性。可能什么地方都具备一些,但是某些地方弱一些,也会有一定成功,比如员工很好,大家很努力,但体制不太好,激励机制不太够,企业可能不在理想状态,但是也可以生存,也可以有一定程度发展,我们把它发展成都是均好了,就要去改革。因此,对这些要素中出现缺陷的地方,要有专门的人和队伍去改革和改善,否则会连累企业整体发展。

员工方面,第一是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这个事说得很多,重要性很高,但是大家抓不着、摸不着,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也很难去建立这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发自内心的东西。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说企业文化就是散了会以后,员工在走廊里说的话。比如今天开会结束后,路上大家坐在一块儿,有几个反应:第一,完全不提今天的会,高高兴兴回家;第二,发牢骚,抱怨会议没用;第三,继续争论这个会,这应该是最好的反应;第四,称赞这个会太好了,这是完美的反应,但是不太可能。认为会议的内容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继续争论,这就很好了,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

从这点来讲,我们大家必须发自内心地从公司使命、理念和战略出发思考问题,重视每个员工的利益,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共同打造公平、包容、阳光、透明的企业。

公正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种宗教式的信念,现代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John Rawls写过《正义论》等相关影响深远的著作。大家发现,公平、公正成为当代社会比宗教、比任何教育都要影响人们更多的一种思维。每个人在公司的职务不同,不可能都当董事长,这没问题,结果不一样不怕,过程的不公平是问题。如果在一个公司里,公平性受到根本挑战,做事情不是出于公心,这个公司就完蛋了,文化变坏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

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不太正确,但是一把手一定是一个对外影响力最大、放射性最强的一个人。从这点来说,员工共同的行为形成企业共同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可预期的员工行为。

这次会上关于领导团队的素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大家讲了很多。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按照既定的战略走下去,只要看准了往前走,认可价值观和理念以后,会发现这样做对员工最好,对公司也是最好的。人的素质提升一定是从员工早期选择到提拔、评价、考核里,用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标准来服务战略,员工素质慢慢就提升起来了。

组织架构大家讲了很多,管理方式是战略管控型还是资本管控型、运营管控型,这个可以研究。把组织架构拿出来,团队、薪酬福利,建议每个人拿出来更细地去比较和优化,对不同业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员工的成就感和个人发展。员工有职业生涯,我希望员工在公司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挣点工资,而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不仅技能得到提升,他的理念、认识、对公司管理的洞察、理解都得到提升,变成更好的一个人。

我们必须这么做,才能保证整个公司运行好。每一个因素都是大气层里面的因素,不能像盲人摸象,抓到什么就搞什么,搞完了,可能有小作用,大部分没作用,因为会被其他因素掩盖掉。如果战略错了,再激励也没用。如果HSE没有做好,再去搞节约成本也没用。企业的难处和对企业经理人要求的难处就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均好性。

今天我们尽量去把各个要素在复杂的系统中逐步分类,找原因、找差距,有行动、有反思,才有进步。如果明年我们再来看这张图,或者再来看这个会,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且会把这个图画得更简洁、用得更熟练,用不着这么复杂,但每一个系统运营得更顺畅,这就是逐渐进步的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在每个层面上都对标,对完了以后,每个人都有行动。如果可以把这个模型数字化,通过对差距打分进行比较,一年一年比,比完以后看看分值是不是接近了,比如我们的专业性,公司的专业化,比如公司的不良资产,盈利比较低的资产,我们怎么在进出有序上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说了、写了、讨论了、讲话了,都挺好,明年来了以后还一样,啥也没干,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听完大家三天的讨论,我尽量把大家提到的相关要素拢到一起,形成这样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模型。希望下一步能够优化它、修改它,这是我们要往前走的管理模型。我们可以加更多的要素,可能会抛开巴斯夫,但是现在还要有,还要去比较。

三天的会就要结束了,给我们带来一个关键的启示就是对标思维非常重要。以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坐标体系,好还是不好,不要自己说。未来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可以拿坐标体系来看。我们出一个新产品,就要看看占有率、回报率、利润率和竞争对手比是个什么情形。从对标思维开始,对标以后找原因、找差距、找行动,不断进步,每年有一个小进步就不错了。基于对标思维,要反思战略、文化、激励体系等等,所有的都要去反思,都有小系统,将来我们会反思得比较简单一些,不用这么复杂,因为有数据了,大家比较熟练了。

下面就要分头落实。这次会议研讨的成果要形成一个决议,希望大家能够去落实、执行,真正做到有一个大目标,真落实、真执行、真学习,形似神也似。在对标的基础上看到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成长的过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有了文件以后,还要有推动的机制,我不想把它变成一个职能部门的东西,落实一定是在每一个专业公司、事业部里面。不管是分到事业部还是专业公司,应该有一个全面对标体系。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列出五个、八个行动方案,然后去做,这是会议最大的成绩,希望大家能够再细化,主动去落实,真正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工作方法。

我在中粮的时候有个标杆管理八步法,标杆管理是很好的一个工作抓手,要把它作为工作的一个思路,如果使用习惯了的话,下一步做预算以及任何投资计划等都会和别人去比,标杆最难的东西是收集资料,收集人家怎么干的。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沈阳院出一个像“宝卓”一样的产品,能够通过先正达、安道麦等渠道,以及通过我们国内的系统向全球卖出几十亿美元,这就是真正发挥了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研发,相对低成本的研发,用杠杆的国内市场,那是一个什么水平,这是我们的理想,产业链是全球性的,公司是全球性的,而今天我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被迫的也好,因为资产组合带来的也好,比巴斯夫历史上经营的东西都要大,下一步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持续、有力、不断地推进它,最终能够很快地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水平、系统,上到一个真正的轨道上来。

中国市场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空间和市场,巴斯夫能来发展,我们也能发展,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我们把管理系统搞顺了,也虚心向人家学习,Benchmark to Learn,不断向它靠近。

(根据录音整理节选,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