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封锁 艰难起步

中化集团的前身中国进口公司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而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对外贸易公司,1950年3月10日成立,首任经理卢绪章。

之后,为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打通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渠道,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决定组建一个专门负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外贸公司,开始酝酿组筹中国进出口公司。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1951年3月1日,中国进出口公司成立。对公司的工作方向,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指示:“要重视在西方国家和亚非国家中寻找‘突破口’,争取从这些国家进口更多的急需物资。”

从1951年起,中国进出口公司委托香港华润公司作总代理,利用香港的有利地位,开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进口了大量国内急需的橡胶、化肥、农膜等物资。

到1951年6月30日,中国进出口公司共抢运1.6亿美元物资、抢购1.4亿美元物资,完成了中央下达的抢购抢运任务。

1952年4月3—12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对反“封锁”“禁运”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进出口公司卢绪章经理参会期间,同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工商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并与英、法、西德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签订了总额达2亿多美元的贸易协议和合同。同年夏天,公司在东柏林设立代表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开始逐步建立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

我国打破“封锁”“禁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米胶协定”的签署和执行。橡胶是联合国巴黎统筹委员会公布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的重要战略物资。1952年12月18日,中国与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政府签订第一个《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俗称《米胶协议》),即我国每年以27万吨大米换取锡兰5万吨橡胶。这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第一笔重大易货贸易协定。该协定从1952年执行到1982年,长达30年。其中,橡胶的进口便由中国进出口公司具体负责。《米胶协定》的执行不仅为我国换得了急需的橡胶,支援了抗美援朝,同时也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中国进出口公司开始同时经营对苏联、东欧的进出口业务,转入了“苏、新、资合一,进、出口兼营”的轨道,业务从此面向整个世界。并且,随着国家各外贸公司专业化分工的完成,成为专营石油、化工、医药的专业进出口公司。到1957年,公司与日本、印尼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客户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关系,出口金额增加到6000万美元,出口品种增加到30多个。七年内共进口原油162万吨、各种石油产品700万吨、天然橡胶60万吨。不仅弥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也开辟了国际石油和化工品的进口渠道,为成为石油、化工贸易的专业公司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