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带有根本性的生产要素。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规模的农业、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阳春三月,万物发生,一群媒体记者、网络名人受邀来到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南繁育种基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探访“一粒米的前世今生”,了解一颗优质的粮食种子背后的故事。这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之一,一粒米的探访团成员走进中化集团、中储粮、中粮集团,现场感受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新成就和新变化。
农以种为先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之母,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然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需求持续刚性增长,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攀升至6.7亿吨,要保障粮食刚性增长需求,平均每年需增产1.66%。同时,我国虽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可喜成绩,但增产幅度已呈减缓趋势。1999-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39%,低于1978-1999年的2.78%。在我国耕地面积等资源条件硬约束日益趋紧和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潜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单产,成为保障粮食增产增收的唯一途径。要做到“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加快选育突破性高产优质新品种,做大做强民族种子产业,牢牢把握农业生产发展主动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但育出一粒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水稻种子,是万里挑一的难活。
育种是技术活,水稻育种要涉及土壤学等十几门学科;育种也是辛苦活,需要天天盯在地里,育种科学家被称为“拿工资的农民”;育种更是耐心活,育种家要从种子家族的父辈和母辈中精挑细选,不断筛选测试,定向组配,甚至使用高精尖仪器“精确制导”,让种子遗传上家族“优良基因”,克服前代“自身缺陷”,最终还要通过种子界“高考”(国审和省审),才算成为合格成员,要花费近10年光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是育种家们的真实写照。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农林部种子局基础上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种子企业,现已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集团,是国家八部委联合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1994年起成为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正式会员,是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理事长单位。2011年,中种公司以迄今为止我国种业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最大规模投资,立项投资50亿元,启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高技术、大通量、流水线、工厂化”商业化育种平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2012年,中种公司成功研制出先进的分子育种工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准度,让好种更快地应用,打出好大米。在我国主要农作物生态区,中种公司拥有17个全功能育种试验基地和超过650个筛选试验网点,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技术能力,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质,2014年新申请7项科研成果专利和24项新品种权。